交易是經濟學的起源? 從第一講中,在戰俘營中,指出微觀社會裡面,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,將必會有交易存在,而這交易將是所有經濟學的理論基礎的起源。 這裡所謂的交易,並非現實生活中的真實金錢交易,凡是有目的性進行非商品之間的交換既可稱為交易。 而人們為什麼要交易呢? 當一個人可以創造出別人需要的服務時,其他人將會提供自己願意付出東西交換這個服務。如薛老師提及到『有一位隨軍牧師,他手裡拿著一罐奶酪和5根香煙,在戰俘營里轉了一圈。回來以後,他手裡憑空多了一袋食物,而他原來手裡拿的東西一點沒少。這位牧師可不是什麼騙子,他是一位增加福利、創造幸福的商人,他手裡拿著的那一袋食物,就是他創造幸福的證明。』,一旦 人有那麼一點自由,人與人之間就開始服務,市場就會發展起來,經濟也會發展起來。 透明化經濟體系,怎樣換來? 經濟隨著社會穩定發展而成展著,如薛老師說的, 中轉營由於大家只能在這裡面待的時間僅有兩三天,導致交易發生很零散,且交易的內容,會隨著地點以及時間都不相同,變動很大。但一旦社會穩定後,人長期定區在一個地方後,交易即將會逐漸透明,願意提供服務的人,了解這邊的人群可以承受的交易金額或是可以提供的服務之後,會明文規定用多少商品獲得自己等價的服務。 跨境貿易,你真的懂嗎? 近期講跨境貿易,感覺是個很深的學問。薛老師說的用簡單的一句話說明,將一個地方的交易內容,延伸到一個國家能提供的服務進行交易,既為跨境貿易。這行為在大航海時代已經存在,而將時空背景拉回現在,需要注意的是國與國之間的法律,需了解之間有怎樣的稅務問題要處理,以及你要怎樣找到當地,願意買你服務的人。 輿論會影響社會經濟? 由於每個人的價值觀的不同,對於交易行為上面的認同感也不會不同,開始就會有人去陳述自己對於商品交易上面的想法之後,將會引起其他人對於事件的思考,進而開始影響經濟上面的波動。 有趣地方是戰俘營裡面,開始有聲音發生之後,不同的思維將會不斷的冒出來,最後出現有人發現交易最大的受益者,並將推翻當時政局,產生所謂的仇富輿論,最後打破原來平衡。 也許打破平衡對於某些人來說會覺得有寫惶恐,但將會是重新建立起一個經濟環境的一個新開始。 我從此講中獲得最大的收穫: 1. 經濟...
三個高中同學,三種不同的人生,三種不同的喜好,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隨選自己喜歡、關注的各種議題。雖然進度緩慢的更新,但仍會彼此砥礪記得產出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