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這一講,內容很有趣,舉了兩個案例說明市場必須要有哪些條件,才會是有良性的市場。
由於世界銀行為國際扶貧組織,專門給世界上貧窮國家提供援助,使他們脫離貧窮。但這組織的績效卻不彰顯。
然而2005年『哈利波特』900萬冊的書卻能在7月16號當天送到當地哈利波特迷,且無造成任何短缺的狀況。
回到之前我們說的,陌生的各體,發生服務交換的場所稱為『市場』,然而這兩個提供不同市場服務的模式,為什麼呢?
課程總結四個原因讓行善扶貧效果不彰
1. 缺乏反饋機制: 行善裡面,我們缺反明確的效率標準
2. 委託代理: 行善組織,使用的錢並非自己的金錢,認真程度需要打折扣
3. 所託非人:當地的貧困,是政府單位照成,然而將國際組織將金錢給到政府,是否真的會解決當地問題
4. 養懶漢效應:繼續扶貧會造成人敏的依賴,會讓他們養成為了保有這樣的資格,不去面對真實問題。
除了上述四點的差異之外,我們自身存在的這個市場,為什麼不會有這樣的問題存在呢?中間存在的一個關鍵點 - 商業。因為商業行為,讓市場機制發揮他的機制,協調以及鼓勵每個人進行分工合作,進而改善人們福利。
我從此講中獲得最大的收穫:
1. 我們所處在的環境,因為商業所以使的市場機制運作起來,進而達成不同市場交易,活絡了整個大環境
1. 我們所處在的環境,因為商業所以使的市場機制運作起來,進而達成不同市場交易,活絡了整個大環境
2. 在進行兩個環境比對的時候,起初我是無法接受的,因為兩個目的不同,這樣比較是不公平的,但是將問題回到初衷,也就是市場本身要達成的目的,去進行比對,在分析兩個個體的差異性,找出兩個地方的差異,進而去優化另一個各體的機制。而不是一開頭就去說量級不同,或是機制不同,無法比較,要找突破口。
三木生,在學習薛兆丰教授的得道北大經濟學後,才理解原來經濟學,是將我們生活中的現象找尋出一種規律之後,抽理出來的理論,此理論可以驗證在大小事務上面。
將學習心得以文字紀錄自己學習到的知識整理
留言
張貼留言